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的内心变得愈加丰盈,当我们在旅行中收获了新的视角时,写一篇心得体会可以让这些经历更具分享价值,以下是66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名著的心得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名著的心得篇1
在这本书中,写的是格列佛的冒险故事,
这是一个荒诞、奇特、滑稽的故事。英国外科医生格列佛,在一次航海遇险中,沦为了小人国的俘虏,这里的居民只有格列佛的十二分之一大,国内却政党倾轧,教派纷争,战祸连绵。格列佛好不容易才从这里逃脱,却又在一次航海意外中误入大人国,成为了当地巨大居民们的掌上玩物,又使得他经历了种种奇异的冒险。后来,他来到神秘的飞岛国,这里的人利用鸟的下部的天然磁铁和海底下的磁铁的力量,随心所欲地移动,这同时也是一个可随时传唤鬼魂对话、专门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离奇国家;还有令人深感汗颜的慧骃国,在这个人马颠倒的世界里,更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故事。
情节曲折、玄妙,又不乏幽默。把格列佛的历险写的栩栩如生,作品的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是个英国外科医生,后升任船长;他受过良好教育,为祖国而自豪,在职业和政治两方面似乎都颇有见识,可是他本质上却是一个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这种局限达到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
我很羡慕格列佛能有幸到慧因国,在这里你不需要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
?格列佛游记》这本书每一章从中透露着不同的思想,令人深思,令人了解许多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
名著的心得篇2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名著的心得篇3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约翰·歌德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诗人而成为一个世界诗人,小说风行各国,掀起一股“少年维特热”。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是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第二部出版以前,欧洲足足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总是和《少年维特这烦恼》连在一起。《少年维特之烦恼》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复杂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人,全书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连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
这部小说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市民出身的青年,他向往自由和平等的生活,并且希望从事一些又实际意义的工作。但是,当时的社会却充满着地位等级的偏见和鄙陋的习气。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的市民,还有傲慢的贵族,使他与周围的现实不断发生冲突。
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又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寻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及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憧憬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这也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这部小说激起了批评家和支持者们极为热烈的反应。其中的原因在于,歌德以维特作为他小说的中心人物,而这个人物完全违背了市民社会的规则。市民大众将维特视为一个和睦婚姻的破坏者,一个反叛者,一个无神论者,他与市民大众的观念完全相悖。他们期待的文学,更多的是“实用的东西”和“娱乐的东西”,而歌德的小说在他们看来并不是上述两者中的任何一种。他们直接在故事中寻找“实用的东西”,他们希望有一个他们能够认同的人物,并从他的行为中得到学习。但这部小说却是以自杀告终的——从市民的价值标准来看这不可想象。许多市民批评这部小说仅仅因为它的主要人物不符合他们的观念,还威胁到他们的价值标准。他们认为《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本和传统文学决裂的书,这种决裂是他们不希望看到的。他们认为这本书颂扬了与他们的利益相悖的价值标准,赞美了自杀的行为。
?少年维特的烦恼》被视为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小说。这部小说获得了那个时代相当高的印数,并且是引发所谓的“阅读热”的因素之一。
这篇描写炽热而不幸的爱情的故事,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公是出身市民阶级的青年人;他在艺术上有天赋,为消遣而画画,职业是公使馆的秘书。歌德由自主地使这个青年具有他年轻时期的看法、感情和想法,赋予他以他自己的全部丰富卓越的才智。这就把维特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他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时代的才智。他的宏富伟大的程度几乎和他的命 运不相称。” 维特出身市民家庭,他思想敏锐、感情丰富、才识过人,是一代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资产阶级关于“个 性解放”、“感情自由”、“平等、博爱”等的思想意识,无不渗透进他的言行举止之中,而具体化为对于“自然”的无限信仰和崇奉。他热情讴歌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里,视自然神性之所在,以“自然的儿子、朋友和情 人”自居,甚至渴望成为“无所不在的上帝的一面镜子”,这里的上帝正是他崇尚的大自然。他对自己的心负责:“我 这颗心是我唯一的骄傲,只有它才是一切的源泉,一切力量,一切福佑,一切灾难的源泉。” “我所知道的,谁都能够 知道。——只有我的心才为我所独有。” 维特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敏感,他热爱自然风光秀丽的小 村子——瓦尔海姆,“在这里感到很惬意。在这天堂般的地方寂寞是一剂治心灵的良药,而这韶华时节正以它明媚的春光温暖着我常常寒颤的心。”他甚至“想变作金甲虫,遨游于芳香馥郁的海洋中,尽情摄取种种养分。”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因为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他 将自己的艺术也抛到了一边:“我是多么幸福啊,我的挚友,我完全沉浸在宁静生活的感受之中,以至于把自己的艺术也 搁置在一边。我现在无法作画,一笔也画不了,和以往相比,此刻我是位更大的画家。……每当后来我眼前暮色朦胧,我周围的世界以及天空像情人的倩影整个都憩息在我心灵中时,我往往便会生出憧憬,并思忖:啊,你要是能把这一切重现,是能将你心中如此丰富、如此温馨的情景写在纸上,使之成为你心灵的镜子,如你的心灵是博大无垠的上帝的镜子一样,那该多好!” 只有和处于自然纯真状态的人在一起,他才觉得快活。 “当地的下层老百姓”“很喜欢”他,“尤其是孩子。”而 每当他们“只能一起走一小段路”,他“就感到难过。”他还仰慕来自民间的人荷马和莪相,向往荷马史诗和《圣经》 中所描述的朴素自然的先民生活与平等和睦的人与人的关 系…… 当维特第一次在绿蒂家的前厅里与绿蒂相遇时,他就被 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吸引了。他眼中的绿蒂“那么聪敏却那么单纯,那么坚毅却那么善良,那么勤谨却那么娴静”,简 直像块无瑕美玉似的保持了一个少女全部可爱的自然本性,难怪维特称她是“一位天使”,一见钟情,并一往情深。而 他对绿蒂的感情也不只是“喜欢”,更不是“想占有”。
作者歌德将自己青年时代的人生追求融入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中,使维特的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的人生追求具有了现实意义,这种狂飙突进的理想 与德国社会现实的格格不入导致了维特的自杀悲剧,也正是这种纯真美好的理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即使是在现代 社会的今天,尽管维特以自杀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让人无法认同,但维特的人生故事仍然能够以真情打动人,这也正显 示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不朽名著的永恒魅力。
名著的心得篇4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经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述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资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先锋,以自我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感情,虽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的杯具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杯具性命运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胆大的作风以及华丽的文字和恰到好处的张力给这本旷世之作赋予了生命。也让后人能够记住它,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是我读过的相比较较优秀的一部小说。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大家都说自我活的是有罪的或者没罪的,可是读了这篇文章让我觉得我们有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样的人,拯救像她那样美丽而高尚的灵魂。因为我们是懦夫,是自私者,是靠良心的怜悯而活着的人。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的人来拯救我们自我。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感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感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伏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感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伏伦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期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我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我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安娜和伏伦斯基的感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仅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期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感情的对面,是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而伏伦斯基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他没有勇气与他过去的世界完全断绝,他无力反抗来反对这种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也就无法帮忙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伏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一样的精神世界。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相距遥遥,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齐。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伏伦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种花花世界里。对生活和梦想彻底失望的安娜选择了自杀。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与不幸。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的完全宁静。安娜最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十分勇敢的女人。很难说在我们此刻的社会中能够容纳安娜这样的女人,我们都企盼着理解、宽容、仁慈,我们都期望我们的世界和平、
安宁、充满人性。但杯具总是一天天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如果我们不能坚持自我的信念,不能宣扬纯洁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不知将会走向何方。当在社会中横行的时候,纯洁和高尚的东西反而显得愚昧可笑。这是我们的现实。而文章的作者托尔斯泰和他的安娜一样,直到生命终结,都不与不合理的现实妥协。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她就是他自我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而她又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读到她的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内心深处的真诚愿望,没有任何的虚伪和矫饰的内心世界。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说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转移,安娜由最初构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她趣味恶劣、卖弄风情,品行不端),变成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感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从而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名著的心得篇5
?三国演义》,中国古代四大名将之一,讲述了饱受战争摧残的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对我来说是一个深刻的启示。
三国时期,周瑜见诸葛亮平时深谋远虑,心生嫉妒,千方百计刁难他。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务,提到我们国家要和曹骏在水上作战,但是弓箭不足,所以他要求老师在十天内造出10万支弓箭,老师不应该拒绝。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不肯答应。说不需要十天,给他三天就够了。十天造十万箭,简直是荒谬的理论,更何况是三天。诸葛亮真是自吹自擂。周瑜想。
大家都认为诸葛亮肯定不会用普通的制箭方法。他用了什么方法?
第二天,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多条船,还有许多青布帐子和草把。并告诉他不要让周瑜知道我用了这些材料,否则他的计划就泡汤了。
前两天诸葛亮没动静。直到第三天,第四更,正是曹军出征的时候。当时的雾是朦胧的,雾就像一个白色的幕布挂在河上。根本看不到任何东西。曹操用眼睛向外望去,隐约看见二十只船和许多士兵向他的营地驶去。他派弓箭手像士兵一样向稻草堆射箭。就在这时,数千支箭燃起了火焰,弓箭雨点般落在草地上。诸葛亮和鲁肃坐在船舱里,一边喝酒作乐,一边等着箭雨都下到天亮。
早上,每根稻草把上都插了几百支箭。诸葛亮数了数,有156万。于是诸葛亮派士兵把15。6万支箭运到周瑜那里。周瑜看了,叹道:“老师运筹帷幄,我愿逆风而行!”
看完故事,我感慨万千。诸葛亮真是足智多谋。想用草船借箭,首先要算好天气、时间等事件。诸葛亮准确地计算了这些事件,导致他成功地借箭。如果计算不好,我不知道曹骏什么时候出门,什么天气。借箭可以成功吗?这说明诸葛亮的谋略是高人一等的,诸葛亮借箭计划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普通人很难达到这种程度。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真的很值得学习。周瑜其实是个很聪明的统帅。他是吴的`大都督,是一个很高端的职位。他曾经把小君打得落花流水,用一系列的计谋逃跑了。这样一个聪明的统帅,太嫉妒了,导致总是不如诸葛亮。你听说过三周琦公瑾(周瑜的字)吗?当时周瑜三次未能破蜀之计,致使体内毒素加深(被毒箭射中),最终死亡。当时诸葛亮只是微微动了动手指。就是因为周瑜的度量小。周瑜,我真想送你一句话:“丞相的肚子能撑船,一定要有分寸。”
名著的心得篇6
打开一本簇新的书,不经意地浏览着,我在一页散发着浓浓墨香味的纸上找到了三个字:李清照,我想起了在语文书上看到过她——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子,这儿有一篇她的词呢!原本从来没有接触过宋词的我,竟被他吸引了,捧起书,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多么凄惨的语句,这不正是李清照轻柔婉丽的'作风吗?也难怪,她一个弱女子,却在短短的几年之内,经历了何等多的事情:夫死,家破,国亡,终日只得空守那夫君留下的一所陋居,每日无所事事,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仿佛少了些什么,处处寻找,却只找得满心悲哀。想到那里,我的心也似她一般悲伤起来。
李清照也必须想着要像丈夫一样,穿上盔甲,骑着战马,上疆场,为了自我的国家,与敌人对抗到底。可是,她不能,她只能呆在家中盼,盼着丈夫带兵胜利归来,宋朝大军打败了匈奴的好消息。而令她失望的是,盼了那么久,盼来的只是丈夫战死沙场的噩耗以及宋朝不战而败的消息。
这时,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倚着窗梗独自叹息的人儿,她怨,她恨,她恨那些匈奴的军民,好好相处为什么不行,为什么偏偏要靠战争来争夺这根本就不属于他们的.的土地,害得无辜的人民家破人亡。
她怨宋朝的君王,竟为了自我的性命,听信了一些贪生怕死的小人的进言,全然不顾那些正直大臣的忠言,还没有被打败,就下了命令,答应了匈奴的要求,宋朝军队投降,他哪里明白,自我在莺歌燕舞的王宫里寻欢作乐的时候,他的臣民已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黄花满地堆积,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必须是想起了她与丈夫在一齐的时候,那时的她还是一个纯真无邪的少女,每日在外游玩,与丈夫对饮,共同摘花,一家人其乐融融,哪里能想到这一切到最终只能化作以往的回忆,不可能再回来。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读到了最终一句,仿佛已经与李清照应对面,坐在陋居里,听她叙述着在她身上发生的故事,和她无尽的愁思。
过了一会儿,我拉回了思绪,不知怎地,我心里突然生出了一丝欣喜,原先,宋词也与唐诗一般,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经过今日读的这本书,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管什么书,只要是对我们有益的,就要认真地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名著感悟心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