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同学们写起作文一定得心应手,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多观察才能写好作文,66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家乡变迁作文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家乡变迁作文篇1
听妈妈说,我来到世界的那天,下雨。从家到卫生院,必经沐宇路,当时的沐宇路是泥路。每逢下雨,路上积水很深,道路泥泞不堪。爷爷、奶奶到卫生院看我,他们的雨靴和衣服上满是泥浆,脸和头发上也溅满泥点,像两个咧嘴笑的泥人。
我记得上幼儿园时,第一天就走的这条沐宇路。那时,路面已是水泥的了,很平坦。人们骑着自行车、电瓶车来去匆匆,偶尔有一两辆汽车驶过,大伙纷纷投去羡慕的目光。
物换星移,时过境迁。转眼间我上小学五年级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家乡的这段交通要道已经改建成新328国道。
好样的新328国道!沥青路面,两条非机动车及人行道,六条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中间用绿岛隔开,两侧也建有绿岛。绿岛首尾相接,里面栽满花木。站在运粮河桥头的绿岛上朝城区望去,车辆川流不息,绿岛宛如一条巨龙静卧大路中央,蔚为壮观。
大路两侧是宽阔的绿化带。绿化带设计成锯齿形、半月形、菱形等各种形状。绿化带错落有致,姹紫嫣红,如同两幅巨型画卷,铺在大路两旁,飘飘忽忽地伸向远方……
夜晚,新328国道华灯璀璨,车水马龙。站在乡间小楼上望去,还真以为天上的银河降落人间呢!
欣赏着这美景,我蓦然觉得:坑洼的泥土路,平坦的水泥路,宽阔、安全、风景秀丽的现代化公路,这部变迁三部曲,不正是我可爱家乡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吗?
家乡变迁作文篇2
我住的家乡在4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十年前,听爸爸妈妈说,以前的乡村是泥泞的小路,各家各户都住着土房,一到下雨天,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不下,屋里还下。村里的人只用一口井,井水都是咸的,每天挑水的人络绎不绝。到了晚上,家里没有电灯,只能用煤油点,每家每户的煤油数量有限,如果早用完了的话,晚上就得在黑暗中生活。每个家里的孩子很小就开始干活,一直到大,而吃的饭则是窝头,地瓜干,像白面,只有过年的时候或家里有事的时候才可以吃一点点。
而到了现在,站在村口看,只见公路两旁的树木,一直延伸到看不见为止,公路十分的坚硬和平坦,各家各户都住着大瓦房,而且每家每户都通上了自来水,只要打开水龙头,水就会自己流出来,而且清凉甘甜。每家每户都用上了电灯,电视机,电冰箱,还有的安上了空调……是现代化的农村小家庭。孩子们都快乐的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我们村里还大面积的种植冬枣,它口感好,我们现已经成了冬枣之乡,每年的粮食也是大丰收,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靠天吃饭了。
仅仅40年的发展,相差就如此的大,我真的不敢想象,未来的日子我们还会有多少的翻天覆地。村里的人笑容满面,嘴上常挂着还是党的政策好呀!
是啊!祖国发展了60年才到今天的地步,我们一定要吃水不忘挖井人,现在好好学习,将来为我们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让我们的祖国更上一层楼!
家乡变迁作文篇3
穿城而过的酉阳河清澈的河水的不紧不慢的流动着。“哗——哗,”就像一曲欢快的歌。波光粼粼的河面像是一顽皮的孩子在对我们眨眼睛,又像是有谁在河面上铺了一匹精美的蓝缎子,从县城城北一直延伸向城南。河边亭亭玉立的杨柳在河面上倒映出她那千娇百媚的身姿,在微风中尽情的舒展。你可曾知道在两年前河面上飘满了各式各样的垃圾,河水污浊不堪,时时飘来一阵阵刺鼻难闻的臭气。
西山大道口,亚伸广场拔地而起,渝东南最高楼就屹立在这里,就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巨人屹立在城市的中央。每当夜幕降临时,亚伸广场被无数个错落有致的彩灯勾勒出婀娜多姿的身段。这时,在月明星稀的衬托下他显得更加气势磅礴,更加令人心驰神往。但是,你可曾记得这儿两年前却还是矮小而破旧的瓦房呢?
大街上,叉道口,出现了红绿灯,斑马线,交通指挥台。川流不息的车辆自由穿梭,酉阳拥有了畅通无阻的交通。一个个公交站台,一辆辆计程车,人们的出行越来越方便了。可谁又曾想过两年前,还是货车、客车、出租车拥堵在并不宽阔的桃花源大道上抢行,摩托车、人力三轮车、自行车和行人也在其间瞎穿乱跑,交通事故频发。那拥堵不堪的交通一去不复返了。
回想起来,昔日的酉阳就像童话里的那只丑小鸭,可令人欣慰的是昔日这只丑小鸭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只白天鹅。我相信,酉阳——我的家乡,这只美丽的白天鹅,一定会展翅翱翔!
家乡变迁作文篇4
?味道】
元旦放假前夕,母亲打电话问我回家想吃什么饭,好提前准备。最近我和儿子又开始想吃母亲做的藕盒了,于是给母亲提议回家炸藕盒。母亲在电话里笑问:“你娘俩这是都想过年了?”一句笑语勾起了我对往日过年的回忆。
七十年代出生的我,生长在物质生活不够富裕的农村。一年到头吃肉的次数屈指可数;哪怕是一个鸡蛋也要被列入家庭日常生活收入。在那些漫长的等待春节到来的岁月里,我感觉每一天都是度日如年……
进入腊月的农村一天天有了年的味道:“小孩,小孩, 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八粥腊八蒜,吃完粘糕就过年”。腊月初七的晚上,母亲就开始吩咐我和哥哥剥蒜,然后洗净晾干备用。腊月初八早晨起来,母亲就把蒜放进两个干净的大玻璃瓶子里装满,倒入提前买好的临清济美酱园的醋,然后封好瓶口;等到二十几天后过年的时候,再拿出瓶子倒出碧绿的酸中带辣的腊八蒜就着吃饺子,那滋味美得很!
当然腊八粥更是小孩子腊月初八那天必不可少的重要期待。那个年代尚未有罐装的八宝粥普及,家家户户都是自己配料熬制的。母亲总是会提前预备好花生、红枣、黄豆、绿豆、红豆、大米、小米、冰糖等物品,在前一天晚上洗净泡好,第二天早上在地锅中放入物料加水烧开再转入小火慢慢熬煮,等到睡梦中的我被甜甜的味道唤醒,粥已经黏软香甜可口了。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在农村人的传统习俗里,灶王爷的地位仅次于老天爷,一家人的吃喝全得靠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呢!所以怎么能让灶王爷对自家的糗事闭口不言,那就蒸黏糕糊住灶王爷的嘴吧。一般而言,普通人家都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蒸黏糕和花糕,借取降吉祥和步步高之寓意。对老天爷和灶王爷无比虔诚的母亲,当然也不会例外。她总会提前很多天就准备好红枣、黏米面等物品,直到二十三这天拿出来,和面、发面、蒸枣一系列程序,然后蒸一锅粘糕再蒸一锅花糕。黏软的粘糕只有一个样式,而贵气的花糕则花式繁多。我对粘糕或花糕的制做过程不感兴趣,唯一感兴趣的是浓郁枣香对我胃口的诱惑。
八十年代的农村经济尚不发达,没有超市、商场之类的综合性店铺,不像现在:基本上可以随时买到你想要的任何食物。母亲会在小年过后的几天里蒸好几锅馒头和包子,放置在屋外的搪瓷缸内,预备着年后的亲戚朋友来家里串门的时候吃。在那些我一觉醒来的深夜,总是看到母亲里里外外忙活,桌子上放着雾气氤氲着的馒头和包子......那些麦香浓郁的气味刺激着我的味觉,甚至于现在的梦中都能清晰地感知。
小时候我的最爱除了八宝粥就是藕盒了。所以我最喜欢的是腊月二十八的早晨,每年都是等我起床的时候,母亲已经把炸藕盒的面糊和好,藕片切好,葱姜芫荽肉剁碎备齐了。母亲把调制好的肉馅均匀地夹到每一个藕盒(底部相连的两薄片藕)中,我则把母亲夹好的藕盒次第放入面糊盆中,父亲再用筷子把藕盒放到油锅里炸,哥哥负责烧火。藕盒炸好一大碗的时候,我们全家就开启了边吃边炸的模式。等到外酥里嫩馅香的藕盒全部炸完,全家四口人个个嘴角流油,早饭和中饭合二为一了。
在那些等待春节的日子里,勤劳能干的母亲总会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给我的味蕾制造出一些惊喜。其中母亲的炸饼也是我的味觉小主。还记得第一次吃炸饼,应该是我在镇小学上五年级的冬天。有一天中午放学回家,母亲正在和面揉馒头。我跟母亲说,下午要考试,现在蒸馒头等馒头熟了再吃,时间紧张恐怕会迟到了……母亲说:“天冷了,发面开得慢。妮儿不怕,我不会让你饿着肚子去考试。”说着话,母亲在炉子上放锅倒油,然后把蒸馒头的面重新揉成一大团,再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圆形厚片,在上面撒上一些葱花、花椒面、盐,再倒上几滴香油搅拌并涂抹均匀,把圆形面一点点卷起来再用刀切成馒头大小的小块,揉搓成圆团再擀成一个个碗口大小的薄饼。等锅里的油开始沸腾的时候,母亲将小饼放进锅里,那饼在热油的激发下瞬间膨胀起来,两面各鼓起一个金黄的大包,从裂口处滋滋滋地冒着热气……我在旁边看得口水都要流下了。母亲用筷子夹起一个小饼放在盘子里递给我,嘱咐我小心烫嘴,我接过盘子用筷子夹起炸饼一口咬下去,酥脆的外皮和葱香的饼芯完美融为一体,好吃到眉毛都要飞起来了。
时隔经年,不惑之年的我也已经为人妻人母。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想吃的东西随时可以买到吃到。偶尔我也会带着儿子去餐馆大快朵颐或者心血来潮做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以期树立贤妻良母的高大形象。可是,再高级的酒店大厨,再色香味俱全的食品,都无法让我品尝到往日母亲做出的食物味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悟出:母亲腌制的腊八蒜、熬制的八宝粥、蒸的馒头、黏糕、花糕、包的包子、炸的藕盒和油饼,那些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那些食物寄存着我童年的美好时光,是独有的年代味道,是记忆深处留存的年的味道,家的味道,爱的味道!
家乡变迁作文篇5
?过年必备之年粿】
在闽东山区的年俗中,打糍粑是重要环节,不仅因为糍粑好吃、好保存,更重要的是打糍粑,能带给人们非常重要的仪式感。
不过,要说好吃和仪式感,在我的老家寿宁县下党乡海坑村,则还要数打年粿。
打糍粑,把糯米淘洗干净,用水在木桶里泡上一夜,第二天用木箍的饭桶蒸熟,然后放到石臼里用木锤打烂,即可。
虽然打糍粑已经很复杂,但和打年粿相比,还是简单多了。
打糍粑用的糯米,而打年粿用的则是粳米。打糍粑泡米用的是清水,而打年粿泡米用的则是木碱水。年粿之所以美味,奥秘全在于这木碱水。
在老家的山中,有一些灌木烧成灰,放在水中煮沸后,会产生木碱。
做最好的木碱水,自然要用上好的灌木,而上乘者,就叫碱树。先把碱树砍回来,然后烧成木炭,再让木炭慢慢化成灰。上好的碱木灰,白色而细腻。烧一大锅开水,把碱木灰放进滚水中,再煮个10几分钟。煮好的木碱水,用棕片或纱布进行过滤,把煮烂的木碱灰去除,木碱水继续在木桶里沉淀,最后把桶里透亮明澈的木碱水打出,和上好的粳米一起浸泡。经过一个晚上的泡发,粳米变成鲜亮的绿色,抓一把在手,再闻一闻,香喷喷的木碱味,让人产生无限期待。
米泡发后,就要装进饭桶里蒸了。
在大铁锅里盛上水,再将饭桶放进铁锅里。灶膛开始烧大火,等铁锅里的水开后,木桶盖的缝隙慢慢开始冒热气,此时最为关键,碱米饭烧得不够熟,打出来的年粿口味不够纯正,而烧过头了,打出来的年粿不够光滑,做成粿坨粿饼则不够美观。
因而,在饭桶盖开始冒蒸汽后,有经验者,就会不时用手掌抚摸饭桶,通过桶壁的热度和桶盖冒出来的蒸汽,判断桶里的碱米饭是否熟得正好。
将碱米蒸成带着浅绿色的碱米饭后,倒进石臼里,再用木锤进行锤打。
由于年粿比糍粑硬,打起来比较吃力,一桶碱米饭的年粿,需要几个成年男人轮流打。打的过程,技术含金量非常高,通常是男的高举十来斤重的木锤打粿,而女主人则蹲在石臼旁,不停往石臼里洒温碱水,两个人要配合得天衣无缝,否则女主人的头就有可能被锤到,以至受重伤。
通过男女主人的精妙配合,经过20多分钟的锤打,方可大功告成。
刚打好的年粿,看去浅绿透亮,闻之清香扑鼻,手摸弹软嫩滑……这样的食物,又有谁见了会不动心?
而吃到嘴里,柔软和q弹并存,木香和米香齐放,这样的美妙,是吃其他任何食品都难以体验的。
年粿打好,即可食用。女主人通常会先犒赏孩子们,无论是自家还是旁人家的孩子,总是见者有份。
然后,将一大坨年粿,整个搬到餐厅,放在饭桌上的一个抹了香油的竹匾上,再进行“艺术”加工。有的加工成流线型、两头小、中间粗,20厘米长的粿坨,那是正月走亲戚时用的,送礼要送一对,甚至用红纸条拴起来。有的加工成粿饼,有椭圆形,也有圆形的,放到储物间保存起来,在正月里自家食用。
而储存起来的粿坨、粿饼,由于木碱的原因,会慢慢变硬,但不容易变质。变硬的年粿,再食用,就得用刀切成片,重新蒸煮才能食用。有的因为放久了太硬,切之前还得放在清水里泡上几天,这才切得开。
最让人难忘的,是用油菜花煮年粿,菜是绿的,粿是绿的,汤是绿的,碗里漂起来的热气,似乎也透着绿。这样的食物,虽非山珍海味,却真正称得上色香味俱全,吃上那么一回,也将让人难忘。
只是,前几年回老家过春节,已经很难吃到这样的传统美食了。而今,大多数人家都已习惯去超市里购买工厂里加工、添加了面碱的年粿,虽然看上去还是原来的模样,但味道早已不是原来的味道。
好在,而今富裕起来的乡亲们,也开始怀念并向往那过去熟悉的味道,不少人家又像以前一样,快过年了,提刀去山上砍一把碱树回家,烧碱灰泡一桶粳米,在除夕的傍晚再打一回年粿。
在充满年味的山村,听着木锤锤打在石臼上那空灵而熟稔的声音,感觉比什么乐器敲击出来的音符都更加悦耳。
而那刚出炉的年粿,散发出淡淡的木碱清香,总能让我这样的游子,对远离的故乡更加留恋,以及对新时代的乡间生活更加向往。
家乡变迁作文篇6
我的家乡在浣东街道的一个小山村——盛兆坞徐高坞村。那里山清水秀,环境非常优美。
春天,山上开满了映山红,火红火红的一片,像燃烧的晚霞;夏天,满山郁郁葱葱,鸣蝉在树枝上长吟,鸟儿叽叽喳喳地欢跳;秋天,山上的野果成熟了,柿子像红灯笼似的挂满了枝头,还有全生长着刺的栗子也等待着人们去采摘。冬天雪一下,树上兜着雪花,挂着冰凌,真是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
人们生活在小上村里,呼吸着清鲜的空气,喝着甘甜的泉水,享受着幽静的环境,无不感到怡然自得。
可是前几年,有人发现山上有石灰石,这可是宝藏啊!小山村沸腾了,人们砍掉山上的树木,开采石灰石。“当当”的击石声,“隆隆”的放炮声。“哒哒”的拖拉机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人们在山下建起了大大小小的石灰窑,石灰出窑的时候,白气冲天,空气十分浑浊。石灰粉末四处飘散,道路变白了,庄稼也蒙上一片白色。人们不敢打开窗和门。更可悲的是:有一年夏天,下了一场暴雨,忽然一声巨响,像山崩地裂一般,山体滑坡了,山上的树木石块随着泥沙流冲下来,淹没了庄稼,堵塞了交通。人们得到了大自然的报应,才清醒过来。政府限止了人们开山烧窑,下措施在山坡、路旁垒起石块,重新种上树木,小山村又恢复了原来美丽清洁的面容。
家乡变迁作文篇7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土地则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土地就像是我们的母亲一样,哺育着一代代华夏儿女,孕育着古老的华夏文明。作为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人类该怎样去保护我们的母亲呢?
我,作为生活在天台这片土地上的小学生,目睹了家乡这几年的变化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我的家乡这几年变化惊人,特别突出的要数我的老家三合镇朗树前村了!
记得几年以前奶奶家还是几间破落不堪的老房子,年迈的奶奶孤独地住在那里面。整个院子里除了一个生病的不便行走的中年人,就剩下奶奶了。其他房子的主人早已在外面的耕地上新建了房子,搬出去了。因此陪伴奶奶的只有那些残椽破瓦,只有隔壁大院子里那一间间空空的破房子,只有破房子旁边的那一口池塘。而这一口池塘由于人们肆意破坏变得奇臭无比,只要路过这里的人们都会屏住呼吸飞快地跑开。再看看水面,你会更加惊讶,一层层垃圾堆积如小山,有塑料袋、水果皮、烂木框……全部都在其中,还有那墨绿色并泛起白色泡沫的水,令人作呕。
而如今,新农村建设这股春风吹进了朗树前村,在天台县政府和村领导的关心、重视下,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在保留两个完整的四合院的前提下,拆除了村里其他的老房子,合理利用土地,更好地保护了耕地。因此,先前的那些老房子早已不见踪影,行车路过朗树前村你就会看到一排排连体别墅坐落在村中央,那乳白色的外墙在阳光地照耀下显得格外典雅。走进朗树前村,你更会看到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凉亭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各幢别墅之间。而当你的目光追寻着池塘方向时,你会吃惊地发现,那口又臭又脏的池塘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座别样的水上公园:一棵象征着村名的桹树巍然屹立在池塘边,池塘周边建起了两座亭子,一条石子镶嵌的小路环绕池塘四周。更让人惊讶的是那映入眼帘的是一汪池水,早已拂去曾经的恶臭,变得清澈见底,漫步在池塘边,你能清楚地看见成群的金鱼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
而我的奶奶再也不用担心自己没有地基,田地又离得远而没法盖房子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让奶奶了却了一生的心愿,更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政府和村民为了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所付出的努力。而作为朗树前村的一份子,我一定会不断地努力,为保护耕地奉献我的一份力量。只有这样,我们生存的家园才会越来越美,我们脚下的这片黑土地才会越来越肥沃。
家乡变迁作文篇8
在记忆中,我永远忘不了村头那口老水井。因为它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生活日新月异变化的一个缩影。
听奶奶讲:30年前,在我们村北头那口老水井,用她略微咸咸的井水滋润哺育了一辈辈人,每天的清晨和黄昏,村民们便挑着一副副水桶来到井台边,在水桶上系上根绳子,放到井中左右摆动几下后汲水,再费力地把水桶从水井中提上来,然后挑着弯成弓形的扁担挑回到家里倒入水缸。我家距离水井有一里多路,往往一缸水打满了,大人们都要来回挑四、五趟。
到了冬天,由于打水的人多,人们又不注意,打水时洒出的水在井台的周围厚厚地结了一层冰。一次,母亲去井台边打水,脚不小心在冰上滑了一下,结果,不但把水桶掉到了井中,腿也摔肿了,最后,母亲把水桶捞出来,忍着痛一瘸一拐地挑了半桶水回家,才4岁的大姐心疼地对母亲说,等我长大了,我去挑水。这是老水井留给我的最深的印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乡亲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富裕,这时,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里打了水井,安上了“磕头机”,这虽然是一种机械式的汲水工具,但比起到井台打水吃的方式还是省时、省劲儿多了,自此,村子里的露天老井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时光脚步到了90年代,这时,乡亲的吃水方式也由用“压水机”,变成了用电机和水泵汲水,只要合上电闸开关,人们便能毫不费劲地吃上水,但是,人们吃的仍然是略带咸味的地下水。
近两年,在新农村建设中,上级政府把村村通自来水工作放到了重要日程,村里的乡亲们已把清洁甘甜的自来水引到了厨房、卫生间,吃着放心,用着方便。村里通上自来水那天,已有80多岁高龄的奶奶,脸上的皱纹笑开了花:“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啊,今个儿咱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日子……”
水井的变迁,是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群众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一个缩影,从这里人们不难感受到党的富民政策给乡村带来的可喜变化,如今村中的老水井早已不复存在了,机械式的“磕头机”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它们的故事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已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哦,家乡的老水井…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