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范文网 >作文大全

张桂梅事迹读后感6篇

事迹材料是人们在平日里经常接触并使用的一种文体,我们的身边总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事迹,一定要认真记录,下面是66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张桂梅事迹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张桂梅事迹读后感6篇

张桂梅事迹读后感篇1

我国教育学家夏尊沔说“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之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的做到为人师表。

通过对张桂梅事迹以及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相关材料的学习,对上面这段话有了更新的认识。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以内,而拿出自己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学习他们,与迷恋网络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精心引导,细心照顾,使他们戒除了网瘾。华坪县民族中学的学生和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的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校园妈妈”、“张妈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我们肩负着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我们的职业道德水准,新的时代要求我们要有张桂梅那样的奉献精神。

我们要向她学习,做到:

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育工作这一崇高职业在社会主义事业总体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教师这一职业有很高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教师的工作动力,来源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来源于对教育工作的执着追求,它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责任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师产生对教育工作高涨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教师如果对自己的事业不热爱,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他的教育才能就难以发挥,就会必然影响教育工作的质量,甚至误人子弟,所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只有敬重本职工作,才谈得上乐业,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服务对象,进一步为之献身,达到有所奉献和创造,进而才能真正爱岗敬业。

二、热爱学生、师生平等。师生平等是教师职业活动中最根本的道德之所在,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教师职业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人。因此,教师对教育这一职业的责任心和职业理想,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关心等,都是先集中地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教师只的以平等、关心、爱护的态度对待学生,赢得学生的敬重,从而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施教环境,达到教育的目的。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和美德,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也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教育的效果并不取决于教育者的意图,而是取决于师生间的接触和亲密无间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平等、关爱,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许多不必要的疑虑,可以密切师生关系,造成良好的教育气氛,增强教育的效力,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者的教育才能,甚至还可以弥补教师教育才能中的某些不足。

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好功课,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传授知识,这是教师职业最主要的职责,培养学生成才,提高学生素质,这是教师职业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较好地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并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在新课堂改情况下,更是要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始终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知识渊博的导师,做到以有“学问”而为学生所敬重,教师本身在具有孜孜不倦的学习的精神的同时,还要具有诲人不倦的美德,与学生埋诚相见,以理育人,以情感人,循循善诱,艺术施教。

四、淡泊名利、无私奉献。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我们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类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教书,潜下心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张桂梅事迹读后感篇2

1975 年底,张桂梅初中毕业随姐姐从东北牡丹江来到云南中甸林业局支边。1988 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丽江教育学院中文系。三年紧张、快乐的学生生活,不仅使她在学识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 一位英俊的白族小伙子。1990 年,一对恋人在大理市喜洲一中喜结良缘,开始了美满的婚后生活。可是好景不长,1995年丈夫突然查出患了晚期胃癌,她花光所有积蓄,依然没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张桂梅此后申请调动,虽然有好几所学校都说可以接纳。但她最终选择了从未去过的丽江市华坪县任教,去践行自己的诺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

1996年8月,张桂梅从大理市调到华坪任教。当时,她放弃了进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的机会,而选择了中心中学,承担了4个毕业班的政治教学工作,毕业班的女生工作,还协助学校搞文艺工作。在工作中,她尽职尽责,奉献了所有的精力。由于课时有限,她只有找别人休息的时间给学生补课、考试等。每天早晨7点她第一个走进教室,晚上10点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星期六、星期天,当人们都在休息娱乐时,却正是张老师工作最紧张的时候。她所任教班级的教室有的在前院,有的在后院,相隔 100多米,每天早上、晚上她总是前后跑动着辅导,坚持一年如一日。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她还用中午、下午、晚上,总之,抓住所有时机或全体或个别给学生补课、谈心。张桂梅教的学生全是民族学生,都是降分录取的,学习基础很差,小学毕业,有的竟连汉语拼音也没学好,汉话也说不清。张桂梅心急如焚,决定从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精神着手。她一边讲新课一边从初一课程补起,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她就大大延长备课和批改作业的时间。每堂课,她都精心地设计一个新颖的开场白,有时朗诵一首美丽的小诗,有时唱支学生爱听的歌,也有时讲一个自编的故事,教学也会从室内搬到室外,甚至会走进大自然。这些山里来的孩子,慢慢对学习有了兴趣和动力,成绩也上来了。天道酬勤。张桂梅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最欣慰的回报,她教的语文、政治两个学科,统测成绩始终名列全县前茅。

正当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时,她腹部疼痛,到医院一检查,肿瘤,需要手术治疗。张桂梅痛苦极了,这是丧夫后的又一打击。哭了一夜,张桂梅把诊断书锁进抽屉,去学校上课。从此她一边一把把地吃着止痛药,一边把工作量加到最大,一直坚持了3个多月,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向学校领导说明病情,搭车去昆明做手术,切除的肿瘤重达两公斤。医生要她休息3个月,但第24天,她又站在了讲台上。张桂梅用整个身心呵护着学生。她未痊愈的身体,在无休止的消耗中再次出现病症,肿瘤以极快的速度增长。1998年7月,当把又一批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张桂梅才去做了第二次手术。几年来,病魔从未一刻离开过她,疼痛常常让她坐立不安,夜不能寐,现在病灶已转移到肺部,医院诊断为“肿瘤并发转移”。疼得受不了时,她就吃把止疼药;吐血、便血了,就吃些止血药。她就以这样的方式对付着病魔。每天,当太阳升起的时侯,张桂梅就开始了忙忙碌碌的一天,病魔全被抛在脑后,“我要通过顽强的抗争,让病魔从我身上溜掉”。

2001年,张桂梅在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并义务兼任了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在当时,她了解到一些地方女孩一出生就已经被订了娃娃亲,如果女孩不读书,就会面临小学或者中学毕业就结婚的情况。她还看到了很多因为贫穷、无知造成的家庭悲剧。为了“解决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儿这种恶性循环,解决对山里孩子教育公平的问题”,她萌发了创办一所女子高级中学的想法,为提高贫困女孩的素质,让她们走出大山,创造美好明天。她凭着一份博大深厚的母爱,四处奔波,筹集建校资金。其间,她吃过闭门羹,被人误斥为疯子、骗子,甚至被人放狗出来追咬……但她始终义无反顾,矢志不渝。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广泛的捐助下,她的办学梦想最终实现了。

2008年,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建成。由张桂梅担任校长,在丽江四个县区内首招100名山区农村贫困女学生,并于当年9月1日正式开学。十年来,张桂梅老师在华坪女子高中有“三件宝贝”最是引人注目:一个小喇叭、一个手电筒、一个诺基亚手机。每天早上五点半,张桂梅老师的小喇叭准时响起:“姑娘们,起床读书啦。”听到她的声音,学生们快速起床,用五分钟完成洗漱,一路小跑进入教学楼洒扫,十五分钟后坐在教室里开始早自习。每到下课,她的小喇叭又在操场上响起,“跑步啦,快点快点。”每天放学时,她的小喇叭又在食堂门口响起,“姑娘们,快点,跑起来”,学生们从教室一路小跑奔向食堂,整个打饭吃饭的时间只有十五分钟,食堂里除了勺子轻碰碗边的轻响,再没有别的声音。晚上十二点,张老师的小喇叭又响起来,“还有五分钟,准备上床睡觉了”。张桂梅老师的小喇叭在校园里时时响起来,既让她的指令清晰地传向各个角落,又让孩子们时时感觉到张老师的陪伴,心里特别的踏实。

张桂梅老师的手电筒主要是在学生们安睡之后才用。华坪县女子高中地处狮山脚下,周围都是草木,蛇、蜈蚣和松鼠比较多,她经常打着手电筒拿着棍子去驱赶。学校熄灯以后,她还要打着手电筒巡视学校检查宿舍。智能手机已经非常普及的今天,张桂梅老师一直在使用她的那个老旧不堪的诺基亚手机。多年来,她一直舍不得更换,那个旧手机里,保存着很多学生家长和已经毕业的学生的电话号码,对她来说,这个旧手机,是她与学生和家长们始终保持联系畅通的纽带。

张桂梅事迹读后感篇3

在华坪民族中学担任教师后,只要有时间,张桂梅就经常去老人院做义工。那时县里还没有儿童福利院,孩子和老人住在一个楼,这边住老人,另一边就住孩子。“老人喜欢安静,但孩子总是不安分,大吵大叫是经常有的事。”张桂梅说,老人小孩混住,不仅扰乱了老人的生活,对孩子成长也不利。正当张桂梅苦恼时,当地政府与某基金会准备合办“儿童之家”,由政府负责提供场地,基金会承诺每年赞助7万元。2001年“儿童之家”正式成立,此前市政府、基金会都很了解张桂梅的为人和做事风格,因此就想让张桂梅担任院长。而那时张桂梅还在民族中学任教,但她没有丝毫犹豫,就接受邀请担任“民间院长”。

“儿童之家”成立的第一天就收了36个孩子。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从大山里出来的,原来家庭情况复杂,行为和生活习惯不同;年龄差距也比较大,最小的只有两岁半,最大的上四年级。因为孩子们太小,一把屎、一把尿是很平常的事,想干净都干净不起来。张桂梅以前的“洁癖”就这样被改变了。很多孩子因为体质较弱经常生病,她是在医院和学校之间来回穿梭。那时,自己学校的工作又不能落下,于是她就带着四五个娃去上课。有的孩子太小,还不能走路,就只能背着。

2003年,“儿童之家”开始面临资金短缺。为了缓解窘境,张桂梅领着孩子卖鞋、卖花。当年暑假,这位母亲领着好多“小萝卜头”去昆明筹钱,虽然把各种荣誉证书、媒体的报道都带上了,“但我们依然被别人当作骗子,经常挨骂。”随着张桂梅的事迹逐渐传播开来,社会已经开始关注“儿童之家”,县里有个女企业家有一次主动捐了10万元,还要求不留名。除了政府补贴,县里的许多领导、企业老板为“儿童之家”捐钱、捐物是常有的事,也使得“儿童之家”的整体环境变得更好了。2015年7月,“儿童之家”首次为自己的孩子办了婚礼。现在,“儿童之家”还有56个全资助对象。张桂梅说,“儿童之家”还为那些读大学以及在外工作的孩子保留了一间屋,“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妈,这里是孩子可靠的根据地。”自2001年“儿童之家”成立张桂梅义务担任院长之日起,现在她已是136名孩子的“妈妈”。每天下午六点半,张桂梅都要从华坪县女子高中回到儿童之家去看那里的孩子们,只要听见大铁门被推开的声音,孩子们就会从屋里跑出来迎接“妈妈”。

10年来,张桂梅任校长的华坪县女子高中没有开过一次家长会。因为,学生们的家都太远,有的家长没有路费,有的甚至从未走出过大山,更别说是县城……为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为了让家长知道学生在校情况,为了让家长知道女高是一所党和政府、社会各界支撑着的学校,张桂梅开始了长达10年的漫长家访之路。这10年,张桂梅的足迹遍布全市各县(区)偏僻村寨,她和同事利用寒暑假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躬身家访了8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行程5万多公里……不管山路多么艰险,张桂梅从未退缩。车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稳,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访回来,她都要重病一次。对于62岁、身体长期有病的张桂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次“长征”! 在这样的环境里,因为严重的骨质疏松,张桂梅老师整个人变得非常脆弱。一次,在永胜家访,由于路途遥远,休息的时间很少。当时,张桂梅老师一直咳嗽,并感觉胸口疼痛。以为是咳嗽引发的疼痛,只吃了几片止疼片。可接下来,疼痛加剧,随后又开始发烧,到了行走都困难的地步。可一想到孩子们下学期就要参加高考,便咬牙坚持走完了这些孩子的家,那时张桂梅老师自己都不知道因为路途颠簸,自己的两根肋骨已经被生生颠断了。还有一次家访途中,住在宁蒗一个山区小旅馆里,因为发烧,半夜口渴找不到热水喝,也不愿意惊醒大家,就在那样冰冷的冬夜里,从水管里接凉水喝。张桂梅老师用柔弱的身躯扛过了那些巨大的疼痛,用共产党人的信念,支撑着走进每个孩子的家。

张桂梅老师与孩子们之间有很多故事,每一个都是催人泪下。19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个男生突然发高烧,张桂梅看到这位学生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当即把丈夫去世后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给了这位学生,并连夜把他送到医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费。第二天,当学生家长赶到医院,看到已经守候了整整10个小时的张桂梅脸色苍白,神情憔悴,这位傈僳族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还有一个男生,因为没有生活费而几次提出退学。可只有4个月就毕业了,眼看孩子中途辍学,张桂梅心痛不已,每周拿出30元,帮助他顺利完成了学业。一个来自永兴乡的小姑娘,穿着脏旧衣服,经常发呆,成绩很差。这引起了张桂梅的注意。了解后得知,这个小姑娘的爸爸病逝,只有妈妈一人供她们兄弟姐妹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张桂梅拿出干净衣服给小姑娘换上,又帮她交学费。小姑娘感动:“张老师,你就是我的妈妈!”在华坪兴泉,一位学生的母亲这样说,因为家里穷,没有上过学,到自己的女儿都上学了时,还会梦到自己背着书包在学校里,这一辈子的希望就是看到女儿上大学。这位母亲拉着张桂梅老师的手,哭着说,你是菩萨,你一定能长命百岁的,我们都感谢你。张桂梅老师拍着她的手说,不要谢我,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我是党派来的,你的梦,是党和政府,是社会帮你圆的。孩子的母亲一下就跪在了张桂梅老师面前,泣不成声的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张老师。如果没有你们,怎么能有孩子的今天。对于一个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贫困的家庭来说,女子高中,确实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家访一路,这样的故事很多,这样的泪水很多,这样的感激也很多。

张桂梅老师就和学生住在一起,为了不让学生觉得不方便,也为了能第一时间站在学生身边,养成了睡觉从不脱换衣服的习惯并坚持了二十年之久。曾经有个这样的学生,和张桂梅老师住在一起的时候,不管张桂梅老师怎么关心她,她都不愿意多说话。这期间,张桂梅老师在食堂帮忙打饭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肋骨断了三根。当医生让要求张桂梅老师住院治疗时,却被拒绝了。每天晚上,她都要忍痛和这个学生聊天。这时,学生的话才稍微多了些。到早上,张桂梅老师起不了床,学生就抱她起来。就这样过了三个月。三个月中每天都是早晨5点起床,夜里12点睡下。一天,这名学生终于抱着张桂梅老师大哭起来,说自己一定会好好读书,一定不会辜负老师对她的期望,她不会让张桂梅老师觉得为她们受的苦是白受的。

10年来,张桂梅老师为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的前行。用生命陪伴着女高的孩子,忘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忘记了别人诸多不解、非议和委屈,忘记了头顶上的一长串殊荣,忘记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忘记了年龄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的实现中。她坚信就是要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让他们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党和政府的阳光与温暖;学校就是要培养能回报社会、真正具有共产主义理想、能把自己从社会上得到的帮助再传递下去的学生。她曾经这样说过:“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华坪县女子高中建校时,全校只有17名老师100个学生,现在已有36位老师430个学生。10年来,已经毕业903个学生,连续7年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2017年,毕业139人,136人上本科线,3人上专科线。

张桂梅事迹读后感篇4

女高校长张桂梅:大山女孩的明灯。

许多年前,一次家访途中的偶遇,让张桂梅至今无法忘怀。

一个女孩坐在山坡上,忧愁地望着远方,身旁放着箩筐和镰刀。她上前询问得知,女孩才十三四岁,父母为了3万元彩礼,要她辍学嫁人。

张桂梅暗自发愿:要改变大山女孩的命运,让她们通过读书走出大山。2008年,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12年来,已有1800多名大山女孩从这里考上大学。

她像一盏明灯,燃烧自己,照亮大山女孩的梦。

低进高出,1800多名女孩命运改写。

今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得比往年稍晚一些。8月底,学生们报喜的短信把张桂梅的手机震得嗡嗡作响,但她却闷闷不乐了好几天。

这一届,华坪女高159名学生参加高考,150人达到本科线,本科上线率为94.3%,其中一本上线人数70余人。“如果没有疫情影响,姑娘们能考得更好。”张桂梅心有不甘。其实,这个成绩真的很不错了。

因为,华坪女高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不少学生基础差,甚至中考分数远低于当地高中的最低录取线。低分进、高分出,高考成绩常年位居丽江市前茅,华坪女高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12年来,1800多名女孩从这里考上大学,改变了人生轨迹。

27岁的陈法羽是其中之一。2009年,家境贫寒的陈法羽中考分数没过线,自费读高中一年要好几千元。“当时我妹妹也在上学,家里拿不出这么多钱。”陈法羽说,实在没办法,她只能放弃读书,回家种地。

后来听说华坪有一所女子高中,专门招收家庭贫困的女孩,不收任何费用,陈法羽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赶快跑来报名。在女高学习三年之后,陈法羽顺利考入云南警官学院,如今已成为丽江市的一名警察。

回忆高中三年,陈法羽难忘校长的严厉与坚守。不管刮风下雨,张桂梅每天清晨都会陪着学生晨练;白天,几乎每节课她都会亲自查课;晚上,她和学生一起住在宿舍,直到夜里12点后查完宿舍才入睡。

“没有张老师的呕心沥血,就没有我们的命运转变。”陈法羽说。

张桂梅事迹读后感篇5

张桂梅,45岁,满族,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地区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华坪儿童之家院长.2000年以来,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被全国教育总工会、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十佳师德标兵”,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知识女性,获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首届“兴滇人才奖”,被省妇联、省电视台评为“感动云南”十大母亲,被评为丽江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称号。今年6月,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三次全会上,她当选为云南省出席党的十七大代表。

张桂梅同志深深扎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爱教育,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别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爱学校,不顾身患多种疾病,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折磨,经常超负荷地工作在教学岗位上;她爱学生,拿出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张桂梅同志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名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张桂梅同志是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教师的榜样。张桂梅同志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张桂梅同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张桂梅同志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认真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加强师德建设,真正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张桂梅同志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勤奋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人们常不解的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向传递真爱的使者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感恩行动”在迅速掀起,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

通过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以后,我们要更加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甘为园丁,做到教育安心和专心,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热爱本职,踏实工作,不追逐名利。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讲好普通话,使用规范字,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绝不得过且过和放任迁就学生,而要以又红又专的高标准要求学生,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诱,管教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深入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多办实事。

敬业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进步与奉献。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是最基本的一条。有人说,伟大的科学发现和重要的岗位,容易调动敬业精神;而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作,想敬业也敬不起来。道理并非如此。教师们发扬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可感召成千上万人投身到教育事业建设中,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长期能爱岗敬业,创造让党和人民满意的业绩,需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张桂梅事迹读后感篇6

她是党的十_大代表,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兴滇人才奖等 40 多个荣誉称号的获得者,百名孩子口中的妈妈,山区女孩子的一线曙光,她以忘我的精神在华坪教育战线上辛勤奉献 22年,用心血和汗水为华坪教育谱写着新篇章。她就是张桂梅。

一、全新办学模式创办免费的女子高中

2008 年 9 月 1 日,在张桂梅老师的倡导下,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和社会各界捐助下,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开学了。女子高中是全国第一家全免费的高中,是践行教育公平的改革先遣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一切费用,同时也在党和老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开学那天,一些家长放声哭起来,激动地喊出了:“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全社会好心人!”

在女高建校 10 年中,张桂梅老师先后失去了三位亲人,但每一次,都没能回去看一眼。但即便如此,在募捐中,她还是会遭到一些不解。甚至有次被人放狗出来追咬。小脑萎缩的她本来就不能很好的保持平衡,自然跑不过恶狗。一番撕咬后,看着被狗撕破的裤腿和流血的脚,想着自己的委屈,她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还有一次,在人群中募捐,被以为是骗子,被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口水吐到脸上。张桂梅为了心中那份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默默承受着。

二、不忘教育初心用生命办学

办校 10 年来,3___个日夜身患重症、满身药味、满脸浮肿的张桂梅住在女子高中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陪伴学生学习。每天早上 5 点钟起床,托着疲惫的身躯咬牙坚持到晚上 12 点 30 分才睡,周而复始,常年如此。

办校 10 年来,张桂梅每年春节一直坚持家访,亲自走访了 1___名学生的家庭,没有在账上报过一分钱。学生来自丽江市四个县的各大山头,家访行程十万多公里。不管山路多么艰险,她从未退缩。车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稳,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访回来,她都要重病一次。张桂梅用柔弱的身躯扛过了病痛带来的巨大的痛苦,用共产党人的信念,支撑着走进每个孩子的家。

10 年来,张桂梅老师为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的前行。用生命陪伴着女高的孩子,忘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忘记了别人诸多不解、非议和委屈,忘记了头顶上的一长串殊荣,忘记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忘记了年龄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的实现中。她坚信就是要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让他们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党和政府的阳光与温暖;学校就是要培养能回报社会、真正具有共产主义理想、能把自己从社会上得到的帮助再传递下去的学生。她曾经这样说过:“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三、打破常规改革创新以信仰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女子高中靠什么走到了今天,刚开始的女子高中没有宿舍,没有食堂、厕所,没有围墙。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住在教室里,食堂、厕所和邻近的学校共用。困难可想而知,经常老师和学生哭成一片,教师辞职、学生不读是常有的事。这时,在张桂梅那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的影响下党支部率先打破传常规,以党建统领校建,开创了“五个一”党性常规活动,“五个一”即“全体党员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经典歌曲”、“党员每周一次理论学习”、“组织党员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并写观后感交流”。

张桂梅之所以为党的教育事业、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锲而不舍、坚定不移、无私奉献,就是因为她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虽病魔缠身,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却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党的教育事业放在心上。

她把所有捐给她治病的钱和奖金、工资,共 70 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修建乡村校舍,2015 年,她把十_大党代表证、五一劳动奖章、奥运火炬和毕生获得的所有荣誉证书,毫无保留的全部交给了组织,全部保留在了县档案馆里。她说:“是党为她指引了一条光明的人生路,是党为她铺满了鲜花盛开的路,她所做的算不了什么,她就是要以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全部。”

目前,以张桂梅老师为首的女子高中,从 2008 年以来走过了十个春秋,女子高中这个贫困山区女孩实现梦想的大家庭容纳了 1___名成员,高考成绩始终保持全市第一名。从女子高中毕业的八届学生没有一个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没有辜负学校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全部进入大学的殿堂,实现了走出大山,飞越大山

的梦想。张桂梅曾说过“人要有一种不倒的精神,一种忘我的精神、一种自信的精神,雨水冲不倒,大风刮不倒,只有我们坚持着,觉得自己能行,就不会倒,什么样的奇迹都会创造”。如今张桂梅让人熟知的不再仅仅是儿童之家的“张妈妈”了,更多的,她是山里女孩的“老师妈妈”,她创办的女子高中,免费为山里女孩提供教育,如今学校已真正成为山里女孩的“梦工场”、最贴心的“家”和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一做爱心之桥。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优秀教师主要事迹6篇

优秀校长典型事迹材料6篇

抗疫英雄事迹作文6篇

优秀教师个人先进事迹材料6篇

脱贫攻坚楷模事迹心得体会6篇

优秀学生团干部事迹材料6篇

英雄事迹会心得体会通用6篇

幼儿教师评优秀教师主要事迹6篇

优秀教师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优质6篇

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范文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25145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